close

昨天晚上看GOOD TV「遇見圖畫書」節目,介紹伊芙‧邦婷(Bunting, Eve)的一本書「我想有個家」,當我看完不禁淚流滿面,我不僅開始對於這位作者充滿興趣,也進一步使我思考關於孩子教養的嚴肅問題!

這一本書講到一個因為家變而和父親住在機場的小男孩,他以第一人稱敘述他在機場的生活以及他的想法,他不能太引人注目、不能動作太大、不能在一個地方待太久、必須坐著睡覺。他每天看著進出機場的人都充滿羨慕與嫉妒,特別是那些家人接送機的畫面,總讓他生氣地想大叫!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一隻飛進航站被困在裡面的小鳥,一直想飛出去卻到處碰壁,搞得傷痕累累,他覺得小鳥就像他一樣,所以在心裡默默為小鳥加油!當小鳥一直守在自動門旁邊,終於等到機會飛出去時,小男孩說他雖然聽不到,但他相信小鳥一定快樂的在唱歌!所以每當他心情沮喪時,他就會想到小鳥,他相信總有一天他一定會有一個自己的家,然後可以離開機場,到時候他就會和小鳥一樣快樂的唱歌!

我對於小孩遭受不幸或是痛苦的忍受力是很低的,會覺得很不忍!可能我自己本身就是比較脆弱的人!但是經過這個節目的分享讓我發現,原來有一個兒童繪本的作者,專門處理一些比較負面的主題,例如死亡、貧窮、暴力、災變……這些人生中比較不美好卻很真實的一面,而且作者本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因此把這些主題處理得很巧妙,會帶出盼望,不會讓孩子鑽進死角裡面,卻又沒有刻意美化這些負面的東西,讓孩子經由這些故事來提升對於痛苦的忍受力以及對真實人生的體會。

這本書的譯者,本身也是基督徒的兒童繪本創作家劉清彥說,他一直很喜歡伊芙邦婷的作品,但是之前一直都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這種不討好的主題的繪本,總認為給孩子看的童書應該是比較正面、充滿歡樂的作品,而不是色調灰暗、主題涉及人生陰暗面的作品。一直到九二一之後,許多學校、出版社開始意識到這一類繪本的重要性,因為孩子需要有對於痛苦及生命苦難的忍受能力,社會開始大量需求他翻譯的伊芙邦婷的書。

我覺得感觸很深是因為這個作者的觀念點出了我自己在教育上的一個盲點,可能因為個性以及成長背景的關係,我傾向給孩子一個過度美化的成長環境,目的在於希望他們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這應該也是一個很正常的父母心態,但是我忽略了孩子有他們自己的人生,也有認識真實人生的權利!想得更深遠一點,作為一個基督徒父母,我們很清楚知道我們所處的環境並非什麼「太平盛世」,將來我們的孩子所面臨的世界也不知會如何,我們所能做的應該是在我們教養的責任與範圍內盡可能的「裝備」他們,使他們在踏出這個真實的社會時已經作好一切準備,不會是脆弱的草莓、水密桃一碰就碎!這一點恐怕是上帝托付我們的重責大任,不僅是責無旁貸的工作,也是最嚴峻的挑戰所在!

想到這,”rose bed or true life” 的選擇已經很明顯了,雖然樂樂現在還很小,但是我已經深刻體會「與其在家一輩子寵她,不如出去讓人寵她一輩子!」這句話,因為作為一個心軟的母親,不去溺愛孩子是需要學習的,連最基本「加強挫折容忍度」的「延遲滿足」我都常常做不到,真的很慚愧!求神幫助我有「堅持做正確的事」的決心與毅力!(如果對伊芙邦婷的作品有興趣,誠品網路書店比博客來多很多,可以去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UMYFAMILY 的頭像
    OUMYFAMILY

    OUMYFAMILY

    OUMY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